今天是吉大这次全面线上教学的第9天。据教务处统计,今天全校将线上授课620门课程,授课教师1035位,上课学生28848位。我在线部分听取了8个学部的17门课。
总体来说,老师们的线上授课水平日渐提高,同学们的出勤率很高。有的课堂,实际人数比选课人数多,说明很多未选课的同学,也可以在线听取自己感兴趣的课,这是线上授课的一个优势。在众多课程中,两位老师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一是基础医学院王医术老师主讲的《病理学》。王老师对线上教学系统的使用十分熟练,用抢答问题的功能活跃课堂气氛,并利用系统记录下了平时分。当她听到抢答的同学身边还有其他同学在做提示时,王老师马上鼓励提示的同学,请她继续补充作答。之后,她鼓励同学们,遇到问题时可以协同合作,共同作答。在我看来,王老师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、协作学习是大学课堂应有的景象。
王医术老师的课件尤为精良,看来是花了一番心思。在讲解大叶性肺炎时,王老师选取的图例与知识点结合的很恰当,图文并茂,动静结合。美中不足的是,似乎图片没有注明标尺,可以进一步规范,从而在课堂上,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。王老师讲课很有激情,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力,节奏、语速和互动都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。
另一位是化学学院的邹晓新老师。他主讲的课是《无机材料化学(双语)》。课程一开始是学生演讲。学生赵明达用5-6张双语ppt介绍了二氧化钛光催化。他先介绍了二氧化钛的三种晶体结构,锐钛矿、金红石和板钛矿,以及光催化原理,又介绍了最早报道二氧化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藤岛昭教授(日本)。实际上,藤岛昭教授还是我校校友江雷院士的博士联合培养导师。最后,赵同学科学地评价道,光分解水制氢效率很低,限制了其应用。但是,二氧化钛在紫外光照下,能够产生活性氧,可用于室内净化空气,这是二氧化钛光催化有使用价值的应用。
邹晓新老师随即做了点评。他首先向学生们提问:三种二氧化钛晶体结构,哪一样晶体活性比较高?学生回答后,他解释道,不同的组份有不同的催化活性,同一组份不同的结构也会导致不同的催化活性。通常情况下,锐钛矿的催化活性高于其他两种。邹老师还补充介绍了二氧化钛在涂料方面的应用知识——“好的涂料里没有甲醛,更好的涂料还能促进环境中的甲醛降解,原因就在于加入了二氧化钛光催化剂。”之后,他进一步提问:涂料里加入的是哪一种晶体结构的二氧化钛?学生尝试回答后,他给出答案,是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物,并向学生介绍,李灿院士根据同一个组份不同晶相的混合光催化现象,提出了异相结催化的新概念。
在我看来,邹晓新老师与学生的这一段课堂问答,可以说是一次教学范例。从一个知识点,不断延伸,师生反复问答互动,不但丰富了科学知识,还介绍了科学的实际应用,更补充了该领域的发展史和代表人物。这有利于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资料,拓展学习。而环保与我国科学家的贡献,更可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,邹老师可以进一步丰富。
今天的线上教学引起了我很多思考。通过两年的线上教学尝试,师生们从一开始的不熟悉、不适应,到现在的熟练使用,甚至开发出新的功能应用。工具的革新必然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。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未来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将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模式。但我们也要在教学实践中,不断反思,信息化技术下的新教学模式,有哪些优点,有哪些不足,有哪些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。值得欣慰的是,很多老师和我的想法相似,并已开展了有益地实践。例如,数学公选课的老师们,在提前准备好课件的同时,没有丢掉传统的板书推导,而是在线上与学生共同推导,这样更利于学生吸收、接受。
教学的工作对象是学生,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。很多老师知识掌握纯熟,但课堂节奏过快、语速过快,在难点处没有等候、讲解和强调,有的学生可能难以跟上。再如,双语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,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提高在学术界的国际交往能力。但目前的双语课主要还是以中文讲述为主的专业课,需要研究改进。一些课程的课件文字过多,缺乏图片等直观展示,等等。种种教学上的不足,还有待老师们逐渐完善。另外,居家线上授课,更希望老师们在内务方面,给学生们作出生活中的表率。
线上听课过程中,巧遇了几位学院的书记、院长、教学委员会主任和学校督学,同时在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,这让我倍感欣慰。在积极配合防疫的同时,坚持学业,是全校师生对防疫人员最大的鼓励。